投稿tougao.com中国最大的知识投稿分享平台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投稿
SCI\SSCI\CSSCI\北核\EI,核心期刊快发!QQ 1954874365,电话、微信:18259161125 近期有优惠!法律顾问:肖律师
查看: 421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如何写好教育评论和教育论文

[复制链接]

8618

主题

8704

帖子

3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30428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6-4-3 11:26:42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        1. 选题有现实针对性,公众关注度高或争议大,且为作者所熟知。
要写出一篇好评论,前提是选择了一个好选题。马少华在《新闻评论教程》一书中说:“选题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,是对媒体定位和受众需求契合点的寻找。”
       那么,什么是有价值的教育评论选题呢?在编辑看来,主要是有现实针对性,能引发人们对教育问题思考的选题。大致可以分为四类:一是对教育工作者或受教育者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、事件,比如“北京出台规定,高校教师离岗创业可保留职称”,“2015年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,改变过分强调论文、学历倾向,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”;二是争议较大的教育新闻,比如“学生给老师打伞事件”,“高校允许学生考试带‘小抄’”;三是专业性较强的教育问题,比如“工读教育为何遭遇困境”,“职业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如何解决”;四是作者从生活中、工作中、书本中发现的问题。例如,蒲公英评论作者王雪晴的《侵犯学生隐私的招生宣传为何大行其道》、沈丽新的《期愿“生源”一词早日消失》、凌宗伟的《重读卢梭,觉得今天的教育可以“消极”一点》、胡爱萍的《为什么现在的家长对老师百般挑剔?》、张家海的《农村学生何时不再为艺术素养尴尬?》、吴贤友的《没有升学的大多数,学校给了他们什么?》等原创作品,都有这样的特点。
        就媒体定位来说,蒲公英评论主张“以教育立场评论社会事件,以全局思维透视教育问题”。所以,我们希望作者的选题能更多元,把公众关注度较高、可以从教育视角讨论的社会事件、现象和问题都纳入选题范围,如“吉尼斯纪录扬州炒饭喂猪”、“方言‘濒危’”等。在这种选题思路下,蒲公英评论也推出了不少优秀原创作品,如熊丙奇的《大师倒了,“社会精英”能站起来吗?》、李孝湖的《对吉尼斯进行“一本正经”的批评很有必要》、沈丽新的《“文明的自负”有多么危险》。
       当然,这些选题思路未必适合每个作者,我们更欢迎大家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、生活经验和感悟合理自定选题,创作出好的评论文章。
       2. 观点鲜明、独到、深刻,能给人以启发。
做到观点鲜明,作者需要明确自己聚焦的问题是什么,想表达什么(最好在标题或者文章前两段就让读者知道);分哪几个层次或者从哪几个维度加以阐述;引经据典或者列举事例不要太多,能佐证观点、突显观点就行,否则,只会淹没观点。
       保证观点独到,给人以启发,要求作者必须对该选题有深刻的认识,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,或者能讲出别人想不到的道理。去年9月,国务院下发了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意见,很多评论作者表达了“美育课被挤占”、“美育教师资源稀缺”等看法。作者李兴旺发现,很多人对“美育”的理解非常狭隘,于是写了一篇文章《改进学校美育工作要防止概念误读》,阐发自己的观点——“‘美育’并不是一门课程,而是教育的一项基本目标,是所有教育内容和教学课程都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。美育不是一项专业技术,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理应具备的素养,也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法。”  
      3. 逻辑清晰、严密,论证有力。
       我们发现,有的文章层次不清,内容颠三倒四,车轱辘话来回说,论据不能证明论点,或者前后文没有呼应,甚至自相矛盾,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逻辑不清造成的。简列一下作者常犯的三种逻辑谬误,请作者朋友们避免:
       以偏概全。比如,有些作者依据所在地区的教师工资偏低的现实,就得出结论,教师行业是工资偏低的行业。显然,一个行业的工资不能单看某个地区的情况,有些地区的教师工资在众多行业中处于中上水平。
感觉谬误。知名评论员曹林在《时评写作十讲》中提到,一些评论者凭想象和感觉想当然地做出的判断和推理,符合人的直觉,但并不一定符合事实。比如,有作者在评论“中国最小诗人”梁胜杰的新闻时,写了这么一段话:“小小年纪的他已经在国内知名诗歌刊物《诗刊》《南方日报》等报刊发表过作品,也注册了加‘V’的新浪微博,这些光环看起来很迷人,但一个9岁的小孩懂得吗?这些投稿以及微博注册不过是其父母的苦心一步步钻营罢了。”这些话看似很有道理,但新闻报道中并未提到这是其父母经营的,作者跟这个孩子并不相识,也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“孩子不懂,是父母苦心钻营的”,只是根据日常经验猜测罢了,因此,说服力不够。
      反问谬误。经常有作者以“为什么以前都可以”“如果你是受害者,你会有什么反应”这样的反问来驳斥某个观点,试图证明自己结论的正确性。例如,有作者在评论“大学生掏鸟16只被判10年半”的新闻时写道: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下大错,已经给这位大学生和他的家庭造成了损失,如果就此把他钉到耻辱柱上,危害比售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得多了。……去年高考前夕,陕西省长武中学6名高三学生围殴老师,造成老师头部受伤的刑事案发生后,警方不是也能照顾到考生的‘人生大事’,没有进行批捕,而是在考后处理的吗?”暂且不论这段文字中“刑事案”、“批捕”用法不规范,评判一种行为正当与否,标准应该是事实、法律、知识、常识等客观依据,而不能是“同情”。再说,“学生围殴老师事件”的处理方式本来就值得商榷,不能因为有这个不合理的先例,就证明后来的不合理行为合理了。
        其实,作者常犯的逻辑谬误还有很多,比如假性因果、滑坡谬误、诉诸权威,等等。建议作者们看看《常犯的十五种逻辑错误,你中了几枪?》、《人们常犯的逻辑错误有哪些?》、《很多中国人常犯的逻辑错误》等文章。
       4.论据可信、贴切。
       很多作者喜欢引述一些信息、数据作为论据,但必须确保这些信息有权威来源,与事实和观点贴切,警惕“野鸡数据”。常常看到一些作者在论述我们国家教育工作某些方面做得不好时,会举例说“XX国家采取了……的措施”,但并未交待清楚是从什么渠道获得这些信息的,是新闻报道,学术专著,自己的亲身见闻还是某个论坛匿名网友的发帖?也未交待清楚采取这些措施的背景、条件、效果,可信度和说服力自然不足。   
还有的作者在引用数据时,不考察统计是否科学,样本是否足够有代表性,是否过时。有些信息和数据很符合人们的偏见和情绪,但并不符合事实和最新动态。如,有作者在讲教育机会不均的问题时,引用了这么一段话:俞敏洪曾说:“30多年前我在农村中学上学,最后通过自己三年高考,到了北京大学。当时我们进北京大学,农村孩子占的比例差不多是35%,现在北京大学农村孩子占的比例最多15%。如果说真正农村来的,大概最多10%都不到。”事实上,北大招生办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2015年北大共录取本科新生4006人,其中农村学生比例为19.14%,实现了多年连续增长。不少知名高校也实现了类似的增长。因此,所引数据已不能说明现在的问题。
       引述的法律条文、政策文件必须准确无误,且是最新规定。有些法律已经做了修订,我们作者还在引用旧版本;引用新条文时,竟然粗心地把第几条表述错;有的文件正式版已实行,作者却参照“试行版”来论述问题……这些问题比较严重,要尽可能避免。
       5. 行文简洁利索,语言生动形象。
       新闻由头或者话题引子要简洁。不论是评论新闻报道,还是某种教育现象、问题,由头只留对观点有辅助或解释作用的信息。很多作者喜欢把新闻报道的前一段或两段直接粘贴到文中作开头,甚至进入正文后,还要复述一遍新闻,这样的语言往往很啰嗦。
       叙事、描写等要简略。评论以观点取胜,叙事、描写等只是为观点服务的论据,应当尽量简洁。语言可    以清新活泼,但不要堆砌辞藻、滥用名言警句,过度煽情,要把评论与小说、散文、记叙文等文体分开。
语言直白、易懂。不玩概念、故作高深,不讲空话、套话,言之有物。有些作者总喜欢以无所不知或居高临下的语气,教育读者应该如何,社会应该如何,政府应该如何。这样的表达,往往不能赢得读者好感。
       结 语
       写好教育评论,不仅需要强硬的文字功底,灵巧的表达方式,更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敏锐的思维。所以,建议热爱评论写作的朋友们,在勤奋写作、训练技巧的同时,还要养成阅读、思考、搜集材料的好习惯。(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出品,编辑田贵兴制作)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投稿tougao.com 核心期刊投稿网  

GMT+8, 2024-5-15 05:36 , Processed in 0.107337 second(s), 27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